亲爱的2019届全体毕业生同学们,家长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六月的宜城青山苍翠,草木葱茏;鹅公山麓,蝉鸣初夏;菱湖之畔,荷香四溢;转眼又是一个毕业季。在全国上下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美好日子里,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安庆师范大学2019届毕业典礼,为4279位应届毕业生同学拨穗、加冕,为同学们又一次人生起航喝彩、加油,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顺利完成学业的全体毕业生同学,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前些天,我收到此刻就坐在你们中间的一位同学给我的来信,信中这样写道:敬爱的校长,感谢一路走来您给予晚辈的指导和帮助,也感谢各位老师为学生成长的奔波劳累。想到行走在大学的四年,有茫然,有希冀,有失望委屈的泪水,也有欣喜难耐的笑靥。每一天都疲乏而充实,在深远的呼唤中艰难醒来,在心灵的安定中沉沉睡去,过往成了遥似旧梦的影像,内心的成长却是以往二十多年所不可及的。岁月不居,在师大的四年已然离去,多年夙愿一朝得偿,感动满溢,却又难免酸涩。对于母校,有些情感或许不能宣之于口,铺陈于手,但她存在于每一个我所眺望过的师大夕照,浮游于每一波我所流连过的菱湖涟漪;更多的,是存在于我和每一个师大人的埋头奋笔,不至不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于母校,从来都是很多人来了又走,去了又留。这离往之间,我会一如既往坚定努力,只愿无悔于母校,无悔于自己。
写的多好啊!这是一位曾经面临困难而又不知所措的同学的成长感言,这封信让我很感动:真好——优美的文字、真好——挫折中勇敢的成长、真好——成长中心底的真情感悟。是的,几年前,你们选择了安庆师范大学,选择了你们自由翱翔的天空。不经意间,你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存了许多难忘的记忆。难忘敬敷书院无言的教诲,安大红楼不倦的书香,逸夫馆、教学楼无悔的拼搏;难忘点石成金的师长,肝胆相照的同窗,心心相印的室友;难忘鹅公山的花草树木,菱湖旁的旖旎风光,双龙湖的柳暗花明。在这里,你们有迷茫有憧憬、有委屈有喜悦、有挫折有成功,一如我在你们开学典礼上对你们所说的那样,你也许很幸运,因为你带走了开窗户的本领;也许这就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当许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的时候,你就成就了才华。
几年来,你们在这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你们目睹了母校实现大学梦,整体进入一本招生,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你们奋发有为,以青春的名义,划出人生彩虹。在你们中间,有856名同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667名同学被录取为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有2600多名同学登上了“挑战杯”“创青春”等大赛的领奖台。此时此刻,我依然十分感动,由衷给你们送上4279个真好,因为有你们——真好,师大成就着光荣与骄傲!因为有你们——真好,师大精神得以赓续!因为有你们——真好,师大的天空格外璀璨!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人类在自然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永不停息前进的脚步,永远追求理想的彼岸。我们的大学,就是在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应运而生的。
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战后、晚清末期,传统中学受到西方思潮的猛烈冲击,中华民族对未来充满着未知的忧虑。恰在此时,敬敷书院移建于菱湖之畔,揭开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翻开了这里百年育人的篇章,一批仁人志士建学堂、办教育,要为传统文化找到根基,为文化交融架起桥梁,为民族振兴植入精神力量。
九十年前,北伐烽火刚熄,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然而一批名流汇聚于此,兴建红楼,举办大学。潜岳苍苍,江淮汤汤;莘莘多士,跻兹上庠。面对战争的威胁,他们毅然选择教育报国,他们坚信终有一天国家要独立,民族要振兴,即使面对带血的屠刀,也要为国储才,为民族发展保留火种。
四十年前,浩劫不复,沐浴改革春风,迎来科学与教育的春天。小平同志发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这里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恢复本科招生,实现大学梦想,历经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全面进入一本招生,安庆师范大学进入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新的发展时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他指出,青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他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信仰,是一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伟大而变革的新时代。萨特也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置于我们心灵最深处的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人类所面对的世界,实际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马克思用德国的民族语言,把这两个世界表达为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动物没有理念,它只在此岸而存在。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1835年8月12日,17岁的马克思参加中学毕业考试,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用了十分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这篇作文的开头是这么写的:“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马克思接着写道:动物的生命,它不考虑意义;但是人的生命不一样,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趋于崇高。崇高是什么?崇高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对彼岸世界的追问。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马克思通过各种各样的观点进行分析、批判、辩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他最后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青年马克思,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当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写了这样的作文,是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祉而劳动的职业,马克思也以他的伟大而不朽的一生实践了他的诺言。这是什么?这是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是不是共产党人一代代所坚守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是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砥砺信仰、追求崇高的源泉!
同学们,典礼仪式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作为一种表征和符号,它常常是信仰的依托、文化的命脉和精神的象征,一个典礼仪式对于社会个体和群体往往就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今天的典礼仪式后,同学们将挥别母校,开启另一所大学之门,从中你们将浸润社会,体味人生,追逐梦想。
挥手自兹去,此去千万里。山一别,水一别,难别双龙湖畔旖旎风光;风一更,雨一更,更忆红楼夜月流年芳华。正因为如此,无论你们走多远,身在何处,都是母校永远的牵挂!请切记:“守信仰”,这是母校最后一课给你们留下的作业;“多珍重”,这是母校对你们最衷心的祝愿;“传佳音”,这是母校对你们最殷切的期盼!
谢谢大家!